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际动态 » 正文

全球粮食供应压力不减 麦价止跌回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02  浏览次数:85806
内容摘要:行情回顾:受国内小麦产区出现严重旱情和国际麦价高企刺激,2月上旬以来,国内期现货麦价强劲上涨,其中郑州强麦一度涨停,并创下了2003年3月上市以来日内涨幅7%的最高纪录。近期,随着旱情逐步缓解,资金炒作干旱天气的热情有所减弱,强麦期价自高位3110元/

行情回顾:受国内小麦产区出现严重旱情和国际麦价高企刺激,2月上旬以来,国内期现货麦价强劲上涨,其中郑州强麦一度涨停,并创下了2003年3月上市以来日内涨幅7%的最高纪录。近期,随着旱情逐步缓解,资金炒作干旱天气的热情有所减弱,强麦期价自高位3110元/吨开始下跌,累计跌幅已达100元/吨以上。近日强麦低位震荡盘整,今日低开,一路震荡上扬,截至收盘主力合约收涨0.56%于2882。

国际市场: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2012年度全球小麦产量有望达到6.72亿吨。全球上个年度的产量6.472亿吨。

IGC 预计2011/2012年度欧盟27国小麦产量为1.434亿吨,上年为1.358亿吨。印度小麦产量将达到8150万吨,上年为8070万吨。俄罗斯小麦产量将达到5700万吨,高于上个年度的4150万吨。加拿大小麦产量将达到2450万吨,美国小麦产量将达到5800万吨,低于上年的6010万吨。

IGC预计2011/2012年度中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135亿吨,上年为1.15亿吨。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将达到2300万吨,上年为2450万吨。

国内旱情: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有关负责人1日表示,2月25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在一个多月来各地有力开展抗旱浇麦基础上,这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使全国大部分冬麦区旱情明显缓解,局部地区旱情基本解除,对促进小麦返青起身和长根分蘖极为有利。

尽管目前大部分冬麦区旱情已明显缓解,但受持续干旱影响,冬小麦苗情复杂,增加了田间管理的难度。此次降水分布不均,三月份降水可能偏少,部分地区旱情还可能出现反复。

宏观调控:中国气象局先后3次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提高抗旱保丰收气象服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抗旱保丰收工作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保障。针对旱区的每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分析抗旱气象服务重点和人影作业条件,及时开展人工降水作业,取得明显效果。

国内市场:有关统计显示,最近一周,国内小麦价格小幅上涨。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065元/吨,比上周涨7元。受干旱影响,由于小麦价格上涨,部分农民惜售心理渐浓、小麦收购比较困难,一些中小面粉厂开工率不足。

强麦持仓量则出现成倍增长趋势,并于2月14日拓展至357068手,创下该品种近期持仓量最大记录。

国内库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中央、地方等各级储备粮库存充裕。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中央储备库及一些地方储备粮库粮食储备十分充足,在必要的时候完全有能力开库出粮,保证市场供应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操作建议:近日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上调使得强麦止跌回升,由于农产品供应因气候变化而不确定,外围增量资金进驻,期价短线剧烈震荡;在全球粮食供应压力有增无减的背景下,市场回落空间依然有限,中长期涨势仍将持续。策略上建议长多单继续持有,逢低介入,注意止损,关注小麦、早籼稻和玉米三大粮食品种间的套利机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全球粮食供应压力不减 麦价止跌回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302/1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