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蟾蜍怎么养,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5:34  浏览次数:2036
内容摘要:1、建造养殖场地:在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地方搭建养殖场,周围用1m高的围栏围好,场内需要有养殖池以及产卵孵化池,池中需要有适量的水生植物。2、人工繁殖蟾蜍:把蟾蜍卵放进孵化池中,将水温保持在18-24℃,通常经过3-4天就能孵化出蝌蚪。3、放养蟾蜍:每平方米可以养殖小蝌蚪2000-4000只,而幼蟾蜍的养殖密度为30-40只。4、日常管理:蝌蚪期投喂熟蛋黄,幼蟾期饲喂黄粉虫,成蟾期投喂配合饲料。温馨提示:蟾蜍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会

蟾蜍怎么养,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回答1、建造养殖场地:在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地方搭建养殖场,周围用1m高的围栏围好,场内需要有养殖池以及产卵孵化池,池中需要有适量的水生植物。2、人工繁殖蟾蜍:把蟾蜍卵放进孵化池中,将水温保持在18-24℃,通常经过3-4天就能孵化出蝌蚪。3、放养蟾蜍:每平方米可以养殖小蝌蚪2000-4000只,而幼蟾蜍的养殖密度为30-40只。4、日常管理:蝌蚪期投喂熟蛋黄,幼蟾期饲喂黄粉虫,成蟾期投喂配合饲料。

温馨提示:蟾蜍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既是一种社会陋习,也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它们不属于餐桌。

一、蟾蜍怎么养

1、建造养殖场地

(1)养殖场通常可以建造在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地方,并在场内建造好养殖池、产卵孵化池,同时还要在养殖场的周围建造高度为1m的围栏。

(2)在池中或者池边的空地处种植草坪或者蔬菜,而且在池中可以投放适量的水生植物。

2、人工繁殖蟾蜍

(1)捕养一些健康的蟾蜍,待它们产卵之后便可以进行孵化。

(2)可以把蟾蜍卵放进孵化池中,在水温为18-24℃的环境中,一般经过3-4天就可以孵化出蝌蚪。

3、放养蟾蜍

(1)为了确保蟾蜍可以正常生长,需要根据它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分池、分群饲养。

(2)每平方米一般可以养殖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后将数量减为500-1000只,成长为幼蟾蜍之后,养殖密度为30-40只。

4、日常管理

(1)小蝌蚪出生5天后,可以给它投喂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口饵料。

(2)幼蟾蜍一般可以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等饵料,而成蟾蜍的食量通常比较大,一般可以采用豆饼、糠麸、面粉、鱼粉、槐叶粉等配合饲料。

(3)注意防治老鼠、蛇、鸟等敌害,同时还要检查围栏的完整性。

二、养殖蟾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1、因为蟾蜍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通常需要去相关部门申请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之后,再合法规范的进行养殖。

2、在办理的时候,一般还需要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如果是租赁场地,就需要准备租赁合同并去相关村委会签字盖章,如果是个人承包场地,就需要准备土地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复印件。

3、准备申请者本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以及2张证件照以及养殖野生动物的可行性报告,需注意,证件照的尺寸大小为1寸。

4、在当地县林业局填写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申请表》的原件也需要准备好。

5、还需要准备兽医聘请协议书、兽医资格证的复印件、当地林业管理站签字的申请书、养殖野生动物场地的平面图1张、养殖场地相关设施的照片,照片的数量一般在2张以上,尺寸为5寸。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蟾蜍怎么养,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507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蟾蜍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