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龙井茶茶艺表演12道程序 龙井茶艺表演解说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6:1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58
内容摘要:龙井茶茶艺表演的程序,龙井茶茶艺表演解说词。一、龙井茶茶艺器皿选择玻璃杯四只,白瓷壶一把,电随手泡一套,锡茶叶罐一个,茶道具一套,脱胎漆器茶盘一个,陶茶池一个,香炉一个,香—支,茶巾一条,特级龙井(狮

龙井茶茶艺表演的程序,龙井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一、龙井茶茶艺器皿选择

玻璃杯四只,白瓷壶一把,电随手泡一套,锡茶叶罐一个,茶道具一套,脱胎漆器茶盘一个,陶茶池一个,香炉一个,香—支,茶巾一条,特级龙井(狮峰)12克。

二、龙井茶艺表演12道程序

1.点香——焚香除妄念

2.洗杯——冰心去凡尘

3.凉汤——玉壶养太和

4.投茶——清官迎佳人

5.润茶——甘露润莲心

6.冲水——凤凰三点头

7.泡茶——碧玉沉清江

8.奉茶——观音捧五瓶

9.赏茶——春波展旗枪

10.闻茶——慧心悟茶香

11.品茶——淡中品至味

12.谢茶——自斟乐无穷

三、龙井茶艺表演解说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龙井是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市的名贵特产,清代嗜茶皇帝乾隆品饮了龙井茶之后,曾写诗赞美说:“龙井新茶龙井泉,—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风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今天就请各位当回皇帝过把瘾,品一品润如莲心的龙井茶,并欣赏龙井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首先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即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并达到驱除妄念,心平气和的目的。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电必需至清至洁:这道程序是当着各位嘉宾的面,把本来就是于净的玻璃杯再烫洗一遍,以示对嘉宾的尊敬。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

今天我们冲泡的狮峰龙井茶芽极细嫩.若直接用汗水冲泡,会烫熟了茶芽造成熟汤失味,所以我们把开水先注入到瓷壶中养一会儿。待水温降到80℃左右时再用来冲茶,用这样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水泡出的茶才色香味俱美。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宫迎佳人”即用茶匙把茶叶投入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

即向杯中注入约1/3容量的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

冲泡龙井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间断,这种冲水的技法称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凤凰再三向嘉宾们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

冲水后龙井茶吸收了水分.渐逐舒展开来并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中传说大意大悲的观音菩萨常捧着—十白玉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片救难 这道程序是茶艺小姐向客人奉茶,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

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龙井茶的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之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之为“雀舌”,展开的茶芽簇立在杯底,在清碧澄静的水中或上下浮沉、或左右晃动、栩栩如生,宛如春兰初绽,又似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所以有的茶人称这个特色程序为“杯中看茶舞”,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形美、香郁、味醇”。所以我们品饮龙井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刚才我们看丁杯中茶舞之后,现在来闻一闻茶香。龙井茶的香郁如兰面胜于兰,闻茶香时,乾隆皇帝形容说好比是“古梅对我吹幽芬”,来让我们细细地再闻一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种茶香袭人的感觉。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

品饮龙井也极有讲究,清代茶人陆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请各位慢慢啜,细细品,让龙井茶的太和之气沁入我们的肺腑,使我们益寿延年。让龙井茶的“无味”启迪我们的灵性,使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

品茶之乐,乐在闲适,乐在怡然自得。在品了头道茶之后,我们茶艺表演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请各位自斟自酌,通过亲自动手,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龙井茶茶艺表演12道程序 龙井茶艺表演解说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81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