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潮韵品茗工夫茶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3:0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42
内容摘要:潮汕人喝茶十分考究,既讲科学,又讲道德;既要审美,又不拘泥。茶之物质功能相精神效应,发挥无遗,所以说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要泡出一壶好茶,首先必须有

潮汕人喝茶十分考究,既讲科学,又讲道德;既要审美,又不拘泥。茶之物质功能相精神效应,发挥无遗,所以说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要泡出一壶好茶,首先必须有上好的茶叶,一般用的是铁观音,其它如黄枝香、大红袍、水仙茶也可;茶具最好用紫砂壶;水以山泉水为上,矿泉水次之,用自来水也可;火最好用炭火,不过现在一般用酒精或煤气来煮就行了。

其后就是冲泡茶叶的功夫了,如果泡茶没有功夫、技巧,那绝对泡不出一壶好茶来,故此茶颇重视烹茶、泡茶之法,名日工夫茶。潮韵工夫茶艺馆门口的对联“大工夫小工夫一样工夫,人有道茶有道同求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工夫是指茶用具,大工夫就是泡茶的技巧了。

第一步:温杯烫罐

温杯烫罐也叫“冶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壶)等六个动作。先起火大约十分钟后,当水声飕飕作响时,那就是“鱼眼水”(95℃98℃的水)将成,应立即将水壶提起,淋罐淋杯,起到高温消毒的作用,同时使杯内外温度一致。

第二步:引龙入宫

引龙入宫也叫“纳茶”。就是将茶叶倒在一张白纸上,粗细分开,把粗的放在罐底和壶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最后才将粗叶放在上面。这样,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

第三步:闻声起羹

闻声起羹也叫“候汤”。《茶说》云:“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科学的说法,泡工夫茶的水温最好是95℃98℃。

第四步:高山流水

当水二沸时,就可以提水壶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沸水环壶口,沿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提水壶宜高,正所谓“高冲低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地挥发,而茶叶中单磷酸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水才不会有涩滞。冲水这个程序可以说是各程序中最重要的。

第五步:淋盖刮沫

也叫“春风拂面”。冲水一定要冲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就可以看到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左手提壶盖,右手提水壶,轻轻刮去茶洙,然后盖定。

第六步: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也叫“淋罐”。即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潮汕人有个风俗:第一遍茶水是不喝的,用来清洗茶叶,同时清洗茶杯。

第七步:货如轮转

即洗杯,乃是冲工夫茶中最有意思最富艺术性的动作。即用一个茶杯竖放于另一个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转动清洗,表示财源滚滚的意思。熟练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第八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即是洒茶。第一遍茶水洗过茶杯之后,再从第三步做起,候汤、冲水、淋罐。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以使茶香不散、茶味不涩、茶温持久。潮汕人还有个说法为“韩信点兵”,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第九步:敬茶品茗

敬茶也有讲究,就是先从左边第一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品茗也有讲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潮韵品茗工夫茶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6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