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道教里的茶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6:1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41
内容摘要: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文明-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道教的思想家和养生家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

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文明-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道教的思想家和养生家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老子在承认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永恒的同时,也暗示了生命可以不死。

庄子则将一个“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逍遥之人作为重生恶死、追求生命之树常青的旗帜,以此表达了对长寿思想的向往和追求。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借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食忌》中说:“苦茶,久食成仙。”陶弘景在《茶录》中指出:“茶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

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饮茶与道教的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也联系到一起了。因此,一些道土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因为道士饮茶,所以古书中经常有皇帝向得宠道士赐茶的记载。《太平广记》中就写到这样一件事:开元中,道士申元之为玄宗宠幸,玄宗便“命宫嫔为申元之侍茶、药”。《南部新书》亦记载:唐肃宗赐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道士嗜茶,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如唐代著名的道家茶人吕喦,这位咸通初考中进士的文人,后却“浩然发栖隐之志,携家归终南,自放迹江湖”,被人们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能诗善饮、嗜茶,曾著有《大云寺茶诗》,盛赞僧人的制茶工艺。诗的最后两句“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茶为喻,自许清高,宁做山人不做朝士。由此诗我们不难窥见他对茶的钟爱。此外,道士张志和和女道士李季兰也都嗜茶成癖。可见,道家羽化成仙长生不者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因道教追求人生长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的养生家们多把生命健康和长寿归结于人们自身的身心运动,主张以积极的养生姿态改变天生体质,从而把生命尽可能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道教的第一思想,养生要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从本质上说,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乃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不过我们若从养生角度看,则又是可取的。它与儒家“以德润身观可谓殊途同归。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在指导思想上追求精行俭德消除者念談泊自守、不出人头地、不逞强称霸、谦虚柔弱,祈求人寿年半世事和平,以达到清静之境。道教历来认为:心者,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明,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成为道教的特征。

所以,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至味也:茶耐

阴湿雾气、自守无欲、与清静相依,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人超凡忘我的仙境。

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这个契合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且茶文化的本质在道教文化的精神中日益弘扬光大。不论是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民间以茶祭祖以茶祭天的习俗,无论是明代朱权《茶谱》中茶道的主要精神,还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无我茶会”乃至日本“和、敏、清、寂”的茶道文化,无一不体现着消静自然的哲学思想。

因此,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则,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者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土受道教文化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致。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一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陆羽的《茶经》首次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文精神与自然境界统-起来。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文人雅士在品饮时非常注重环境的幽雅。自唐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

对品饮环境的选择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人们在幽雅环境中的品饮过程,就是与恬静的大自然“润物细无声”交流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深静超越的舒畅和轻柔体贴的慰藉。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中国茶人接受了老庄思想,在品饮的同时以茶的清苦、淡泊、虚吸百蔼、气吞万象的品性自励、自勉,不计一己之失,而以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合为目标。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人的品饮就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极辉煌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但茗事是他得以从苦难中自我解脱而至旷达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将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并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

我国传统茶文化还认为:茶道即人道,因而茶品与人品总是不可或缺地联系在一起,人性中清虚、简淡、恬静的一面就与茶之清淡和雅之品性和谐地统一到一起。这种自然和人事的高度契合,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开启了自然与心灵交融的通途。人们通过品饮来探求“静”与“和”等茶的精神,并以此来完善茶人的自身人格。茶道与人道、茶品与人品的对应统一,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道教里的茶文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42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