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看鹤唳华亭,宋人教你玩转点茶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2:4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98
内容摘要:“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鹤唳华亭》开播,宋代点茶火了。这部剧,不仅预告和海报古韵十足,剧情里的细节也很认真,比如“点茶”的一段视频,隔着屏幕都能让人闻到茶香。《鹤唳华亭》片花点茶是宋代最盛行的茶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鹤唳华亭》开播,宋代点茶火了。

这部剧,不仅预告和海报古韵十足,剧情里的细节也很认真,比如“点茶”的一段视频,隔着屏幕都能让人闻到茶香。

《鹤唳华亭》片花

点茶是宋代最盛行的茶饮方式,通过挑选合适的茶叶经过处理碾成粉调制成茶膏,置碗中待用,烧一盏热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堪称中国优雅的极致美学,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最是有趣。

点茶法,追求茶汤的美感和形式美,茶具的配备最为精致,对茶艺要求也最为高级复杂。《大观茶论》有云:“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中,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古代中国茗茶的品饮艺术水平,可以说是中国茶艺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鹤唳华亭》剧中多次描摹的点茶场面其中用茶筅击茶汤,使之起汤花的动作——“运筅”或“击拂”,这一点茶的重要手法贯穿全剧始终,也成为萧定权与父亲之间情感起伏的重要线索。

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茶人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不仅如此,除了《鹤唳华亭》,颖宝冯绍峰参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两部著作都将传统文化之美融于情节之中,观众的代入感和古朴的意境美油然而生。

下面跟着昵茶网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点茶法的具体步骤

宋代主流还是用点茶法饮用饼茶。本文的点茶法主要参考资料是蔡襄的《茶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

1、存放经年的饼茶因有陈味,故要放进沸水里浸湿,然后刮掉饼茶表面的油膏,再小火炙烤干燥,当年的新茶则可免去这一道工序。

2、用茶碾把饼茶碾碎,茶碾宋徽宗建议用银制的。唐代煎茶也有这一道工序,但是唐代是将茶碾成细米般的颗粒状。

而宋代却是茶叶碾得越细越好,成粉末状。碾完之后要用罗筛筛几次,目的是要使茶末足够细,能粒粒悬浮在茶汤中,这样的茶汤才漂亮。

3、候汤。蔡襄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和过熟都不好,然而宋代煮水的器具是瓶子,因此看不到水沸腾的情况,只能听声音,因此要水要煮得恰到好处很难。

4、熁盏。熁是烤的意思,就是说要先热盏,作用是能让茶末更好地悬浮起来。熁盏后将碾得最细腻的茶粉筛进茶盏里面。

茶盏以青黑色为贵,因为宋人喜欢白色的茶汤,黑色更能彰显茶的色泽,因此深色茶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5、点茶需要茶筅,茶筅的样子类似于竹刷子,主要作用是通过击拂茶汤打起沫饽。这跟唐代也是相似的,唐人也喜欢茶汤上的沫饽。

6、好了,正式开始点茶。根据茶量注入适量的开水,将茶粉调成融胶状。

7、接着连续注汤击拂,茶粉均匀地融入汤里,茶汤表面形成如雪花一般乳白色的厚厚的泡沫。点茶才算完成。宋徽宗在点茶上是颇有造诣,他在《大观茶论》里将点茶的注水击拂分解成7个步骤,每一次击拂都有用意,真是让人叹服。

那么,在宋代怎么判断一款茶好不好呢?一个是汤面是否鲜白,越白越好;二个是汤花咬盏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茶汤上乳白色泡沫的存续时间,时间长则为之好。

宋代斗茶斗什么呢?除了斗茶的好坏,还斗“茶百戏”。在《茗荈录》中有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茶百戏”又称“分茶”。

据说,分茶有两个方法。比较容易的是用茶匕蘸水点在汤面上,勾画出各色图案。难的是一手提壶注水,控制手势和水流;一手握盏,晃动茶盏,通过这个方法,让汤面上变幻出须臾即散灭的各种图案。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看鹤唳华亭,宋人教你玩转点茶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92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