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怎么挑选陶瓷茶具 品味陶瓷茶具了解中国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2 12:2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14
内容摘要:器为茶之父。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小白在开始购买茶具的时候,一般以好看好用为主,而进阶成老茶客之后,往往会关注到更多关于茶具的品质特性和适用性方面。陶瓷是我们最

器为茶之父。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小白在开始购买茶具的时候,一般以好看好用为主,而进阶成老茶客之后,往往会关注到更多关于茶具的品质特性和适用性方面。陶瓷是我们最常用的茶具材质,但陶与瓷其实是两种东西。那么,在挑选茶具的时候有什么选购技巧?

茶具应该怎么挑?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

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来光滑,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宜盛装食物。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1、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像有一些杯子就容易出现不够圆的现象。

3、用电筒照,观察釉面是否光洁、均匀,是否有气孔、黑点、甚至脱釉等现象。

4、用手指轻轻弹一下茶具,如果声音清脆则完好无损,声音沉闷则可能有暗裂纹。

茶具与茶是一样的,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工艺,都会有不一样的特质。

选择瓷器还是陶器,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更好的表现出茶的味道。好茶具不应该光是好看,既好看又好用才是好茶具。

品味陶瓷茶具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今天我们一起鉴赏集中陶瓷茶具。青瓷茶具: 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在宋代时达到鼎盛,远销各地。明代其亦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白瓷:早在元代远销国外,具有坯质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同时,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颇具艺术价值。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彩瓷:青花瓷尤为瞩目,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能平添其魅力。明代,景德镇成为主要生产地。清代,青花瓷在发展史上进入另一个历史高峰,康熙年间烧制的,史称“清代之最”。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茶具,细品好茶,也成为古往今来文人雅客之间的礼仪文化。好茶配好器,好器赠好人,茶室内一席精美的茶具体现着主人的品味以及对友人的情谊。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怎么挑选陶瓷茶具 品味陶瓷茶具了解中国文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59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