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单丛茶冲泡及功效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1:1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464
内容摘要:在潮汕有句话叫“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潮汕有一种茶当地人家中必备,那就是单丛,单丛一般也指的是凤凰单丛,而凤凰单丛则是一种神奇的茶叶,因为他的旗下又分为n种香型,各种各样的香型。正如我们常见

在潮汕有句话叫“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潮汕有一种茶当地人家中必备,那就是单丛,单丛一般也指的是凤凰单丛,而凤凰单丛则是一种神奇的茶叶,因为他的旗下又分为n种香型,各种各样的香型。

正如我们常见就有十大香型,如黄枝香、芝兰香、玉兰香、蜜兰香、杏仁香、姜花香、肉桂香、桂花香、夜来香、茉莉香,那么汤水到底有多香?

经沸水冲泡之后,茶叶沉浮间悠扬花香微微飘散,饮一口明亮茶汤,浓醇滋味散去后只剩香甜在口中化开,蜜韵或果香明显,兰香满室,直到6、7泡还有深深余韵,淡淡回甘,上头。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冲泡:

冲泡要点:

冲泡所需用具:烧水壶、白瓷盖碗(容量110ml左右)、公道杯、茶夹、品茗杯等。

投茶量:8克单丛茶

冲泡水温:100℃

冲泡用水:山泉水、矿泉水、纯净水

是否洗茶:否

1、茶具

单丛属于乌龙茶,单丛茶属于高香茶,香气高昂,因此冲泡用具对于茶汤的展现,非常关键,二冲泡单丛茶我们一般选用白瓷盖碗或者紫砂壶,容量不宜过大,一般110ml左右即可,110ml的盖碗拿捏方便,更利于冲泡。

2、用水

泡单丛茶,对于水的选择也很重要,当然最好的选择还是山泉水,其次是矿泉水,最后是纯净水,一般不建议使用自来水冲泡。

提前将泡茶要用的水准备好,以备使用。

3、温杯烫壶

在正式泡茶前,温杯烫壶是一个不可绕过的步骤,先将准备的水倒入煮水壶中,然后开火至烧开沸腾,用100℃的高温之水,将利冲泡用具,盖碗烫洗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去除盖碗内的异味,确保茶香、茶味的充分释放,同时也能保证其纯洁性,温杯烫壶之后,将其水倒掉。

4、投茶量

关于投茶量,宜保持不多不少,刚刚够的原则,将8g单丛茶投入盖碗之中。

单丛准确的投茶量,一般110ml的盖碗,建议投茶量控制在8克为宜,在此范围内滋味不淡,甜度,醇度刚刚好,耐泡度又好,汤感更醇顺。

茶汤太浓,茶友们大多接受不了;泡不好还会有苦涩显;且浓茶常饮,对健康不利。而投茶量太少,则茶味香气寡淡,不能充分体现茶的特质。

对于常喝茶的朋友,对于茶叶的量自然是掌握到位的,但对于新手,则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小的电子秤,每次按照分量量取使用,慢慢培养自己的拿捏感。

5、冲泡

冲泡单丛茶的最佳水温是100℃,100℃是发挥茶叶高香的最佳利器。从电炉上取下煮水壶,沿着壶壁绕圈圈高冲水,此方法即为环壁注水,注水的速度保持稳定,不要太快,以免导致一下子充满。

环壁注水,让单丛茶的每一根条索都与水分、温度、空气充分得到接触,从而将水仙茶独特的滋味与香气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注水之后,放下水壶,准备出汤。

6、出汤品饮

出汤要快。

冲泡单丛茶不需要长时间的闷泡,快出汤是成就一杯好喝的茶汤秘诀,这样才能发茶香、益茶味,顺茶理、尽茶情。出汤慢,则容易使茶汤苦涩、香气薄弱。

前5泡都可以快出汤,快速冲泡快速出汤,从冲水到出汤整个过程不超过7~10s,5泡 之后可以适当坐杯,,即延长出汤时间。

单丛茶的功效与作用:

单丛主要指的是广东潮州乌岽山单丛,单丛亦属于半发酵乌龙茶,其茶中富含多种物质,诸如咖啡碱、茶多酚物质、维生素、果糖、氨基酸等。

适度用茶有提神醒脑,活跃思维,滋润肠胃的功效,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起到帮助消化,生津解渴的功效。

另外饮用单丛茶还能缓解日常的油腻和脂肪,对身体有很好的平衡作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单丛茶冲泡及功效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6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