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白毫银针如何冲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9 08:5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10
内容摘要:1、准备一只110毫升左右的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巾等用具。2、将冷水加入水壶之中,烧开备用。3、将开水倒入茶具之中,充分烫洗之后倒掉。4、取5克白毫银针茶投入盖碗之中,沿着盖碗边缘环绕花圈注水,水温为100℃。5、静候5s左右时间,最后合上盖碗将茶汤滤出饮用。

1、准备一只110毫升左右的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巾等用具。

2、将冷水加入水壶之中,烧开备用。

3、将开水倒入茶具之中,充分烫洗之后倒掉。

4、取5克白毫银针茶投入盖碗之中,沿着盖碗边缘环绕花圈注水,水温为100℃。

5、静候5s左右时间,最后合上盖碗将茶汤滤出饮用。

茶具的选择

茶具的选择是泡茶的第一道关卡,恰到好处的茶具可以让白茶增香添彩,自然茶汤才会更加美妙、真实。

冲泡白毫银针,茶具莫过于盖碗。

白瓷盖碗,质地细腻,没有明显的气孔,能够真实反映茶汤的每一泡姿色,不增不减。

白毫银针的芽头粗壮饱满,白毫满披,而这些白毫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以及茶多酚等茶味物质,为茶汤带来鲜甜清爽的口感,以及清雅的毫香。

在每一泡,茶叶香气、滋味产生的微妙变化,都尽在盖碗。

另外,还有一点便是白瓷盖碗拿捏方便,能及时出汤,灵活的调整盖碗的开口,控制出汤时间与速度。

当然,如果场景不允许,大可以选择玻璃杯。

但尽量选择敞口杯,并需要及时出汤,避免茶叶与茶水的接触时间会过长,或者长时间的闷泡,因为如此,茶叶内质会过量释放,那么茶汤滋味就会过于浓厚。

总之,冲泡白毫银针,茶具上的最佳选项是白瓷盖碗。

投茶量

投茶量一直是茶友们关注的问题。

对于白毫银针而言,110毫升的标准盖碗,投茶5克足矣,即大概的茶水比例为1:20左右。

如此比例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宜,滋味适中,符合大多数人的饮茶、口味需求。

当然,这只是参考,并没有绝对的规定,如茶友们的口味有轻、有重,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减用量,以达到自我的品饮需求。

在投茶时,最好是使用电子秤来称茶,不要随意抓一把干茶就冲泡。

特别是新手茶友,手感不够,很容易多投或是少投。

其次,也不要使用双手直接碰触茶叶,还是用标准的用具为佳。

冲泡水温

很多茶友说细嫩的茶叶,都要使用低一些的温度冲泡,高温容易烫伤茶叶。

这些观点,对于白毫银针而言,完全不存在,一则白毫银针外表覆盖有大量的白毫,高温对于它而言,正恰到好处。

二则白毫银针丰富的茶香、醇爽的滋味,以及高沸点物质,都是需要在95℃以上的水温,方可得到充分的激发与释放。

如此,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香清甘活,鲜香醇爽,回甘持久,达到最佳的滋味呈现。

出汤时间

白毫银针的冲泡秘诀为速战速决,快速出汤,长久的闷泡对它来说是一种折磨。

开水沸腾之后,冲入洁白的盖碗之中,充分烫洗之后倒掉,此为温杯洁具。

之后,将5克鲜嫩的干茶送入盖碗之中,沿着盖碗的边缘,采用环绕注水的方式,让茶叶与水分、温度充分接触。

注满水之后,约莫5秒时间左右,即可合上盖碗,迅速出汤。

出汤之时,不仅要快,还是将茶汤倒干倒净,避免影响后续茶汤的风味。

前四冲的出汤时间,自然以五秒快出水为好。第五冲以后,可根据茶汤调整出水时间,递增5-10s左右。汤水清淡后,适当坐杯,可让汤水重新回复醇厚风味。

总之

冲泡白毫银针,看似简单,也需要注意方方面面。

如用具、水温、注水方式、出汤时间都需要充分掌握,通过日常的不断调整,从而得到适合自己的冲泡方式。

美妙的茶汤,愉悦身心的毫香,温柔以待的暖阳,午后一杯白茶,便是自得其乐。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白毫银针如何冲泡”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57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