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为什么洗茶,什么样的茶叶需要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3 02:0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38
内容摘要:洗茶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清洗茶叶中的灰尘和农残,二是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的充分接触,从而苏醒过来,更好的焕发茶叶中的本质,让后面泡出的茶叶更香醇。什么样的茶叶需要洗呢?简而言之,鲜嫩的

洗茶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清洗茶叶中的灰尘和农残,二是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的充分接触,从而苏醒过来,更好的焕发茶叶中的本质,让后面泡出的茶叶更香醇。

什么样的茶叶需要洗呢?简而言之,鲜嫩的原料加工制成的不需要洗,粗老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叶需要洗茶。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洗茶的应用场景。

1.红茶

A、红茶主要分为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其中原料选用较为鲜嫩芽头制成的金骏眉、祁门红茶等。此类茶不需要洗茶,洗茶会洗走其中的精华,反之原料相对嫩度较低的古树红茶、英德红茶等,可以用90度水冲洗5秒后倒掉第一道茶汤,然后用100度水闷泡茶叶10秒后出汤饮用。

B、红碎茶不要洗茶,红碎茶经过加工已经将细胞壁破坏,茶中的物质很容易渗出,洗茶会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都洗掉,因此红碎茶不需要洗茶。

2.白茶

A、由鲜芽原料制作而成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不要洗茶,用85—90度水,冲泡5—10秒出汤便可饮用,不要用100度水直接冲泡,容易破环茶叶中的氨基酸从而影响茶叶的鲜爽度,使茶汤变得苦涩。

B、原料较为粗老的贡眉寿眉,用90度水冲泡10秒后用来冲洗温杯,第二道茶用100度水泡茶叶10秒后出汤便可饮用,此时茶汤醇厚的滋味,也会带给人非同寻常的感受。

3.乌龙茶

乌龙茶原料大多选用大叶片制成,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丛、台湾乌龙,它们的原料一般都选用大叶片,此时的原料嫩度较低,加工出来的乌龙茶是需要洗茶的,用90度水冲洗5秒后出汤,倒掉第一道茶汤,然后用100度水闷泡茶叶10秒,出汤后便可饮用,此时茶叶中的香气和滋味更容易渗透出来,茶汤也会变得香高味醇。

4.黑茶

黑茶一般都选用原料较为粗老的叶片加工制成,冲泡时用100度水闷泡10秒后倒掉,然后用100度水泡茶叶15秒后即可饮用,洗茶能将粗老的叶片细胞壁张开,有助于茶叶中的滋味渗透出来,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圆润滑爽,更加厚重。

5.绿茶

A、嫩度高的不需要醒茶,比如明前的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这些绿茶一般都选用鲜嫩的芽头加工而成,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这些茶类第一道茶都是它们的精华所在,倒掉的话实在是浪费,因此它们不需要洗茶。

B、嫩度较低的绿茶,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这些绿茶原料嫩度较低,可以用85度水冲洗3—5秒,即可出汤,不可长时间闷泡,将一道茶汤用来温洗茶杯然后倒掉~第二道茶用90度水闷泡10秒,泡好后便可饮用,此时的茶汤香气会更加浓郁鲜爽。

总结

总之,洗不洗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完全按照个人习惯。不过最后都是为了喝到好茶,不浪费好茶,所以最好还是要按照茶的特性来决定。

第一泡产生的泡沫是什么?

茶叶第一泡冲泡,往往会产生碎末和大量的泡沫,很多人都把其当成有害物质,用器具将其刮走或者直接倒掉,并以此作为洗茶的依据。茶水中的泡沫,主要来自茶叶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茶皂素。

茶皂素,属于皂素类物质,皂素类物质都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发泡性。第一泡茶水,茶皂素就会快速析出,如果再配上水的翻滚,就会在茶汤表面形成大量泡沫。

其实早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就有关于茶汤泡的论述,他称茶沫为汤之华:“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为什么洗茶,什么样的茶叶需要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41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