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秒懂内行人常说的普洱茶喉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6:0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61
内容摘要:从喝茶开始的那一刻,那独特的醇香就伴随着茶人生活的每一个足迹。据说喝茶有四个层次:首先是喝,只要有味,灌上一大缸,走到哪喝到哪;其次是品,可以具体分出每个茶类,喝茶开始讲究起来;再次是茶艺,将艺术、技

从喝茶开始的那一刻,那独特的醇香就伴随着茶人生活的每一个足迹。

据说喝茶有四个层次:

首先是喝,只要有味,灌上一大缸,走到哪喝到哪;

其次是品,可以具体分出每个茶类,喝茶开始讲究起来;

再次是茶艺,将艺术、技术融入在喝茶中,让同一价格的茶表现出最佳品质;

最后是茶道,茶像极了人生,茶人交融,达到喝茶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比照这个标准,我们发现身边许多茶界的老司机,他们总是口吐莲花、出类拔萃,能将喝茶描绘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让人羡慕钦佩,譬如“回甘”、“生津”、“喉韵”、“锁喉”、“收敛性”、“挂杯”等等,听起来就是云里雾里的。为了让小白们快速进阶,今天就来跟大家具体聊聊“喉韵”这词儿!

喉韵是指喝茶之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受。

喉韵一直深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一些资深品茗高手都会较为注重喉韵特色,因此喉韵特色也被作为评价茶叶品质优劣与否的要素之一。

而不同茶叶带给品饮者的喉韵感受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喉韵感受,又可将喉韵分为:

甘甜的喉韵,清凉的喉韵,润滑的喉韵,阻滞的喉韵。

甘甜的喉韵

甘甜的喉韵是指在喝茶之后,喉咙部位会感觉到甘甜,有的还会伴随着甜味从喉咙自下而上蔓延至整个口腔。

在不同的喉韵感受中,甘甜的喉韵是较为容易被直接感受到的。

我们能够感受到食物的各种味道是因为口腔上颚、舌头上有味蕾,而喉咙部位,除了起始处的咽部上有少量味蕾存在,其他部位基本是没有味蕾的。

所以如果茶汤中具有甜味的糖类物质、能够回甘的氨基酸含量也足够丰富,当茶汤从口腔流入咽部时,就会被咽喉部位少量的味蕾捕捉到,从而让人感觉到喉咙部位也有甜味。

而且这种甜味因为是在咽部被感受到的,就会给人一种甜味是由下而上回荡蔓延的感觉。

因此,让茶汤缓缓的流过咽喉,能够较为容易的感知到茶汤所带来的喉韵。

不过,因为咽部味蕾数量较少,不如舌头、口腔上颚对滋味感受那么灵敏,

所以甘甜的喉韵一般需要到四五泡茶汤之后,才会较为显著的被感受到。

清凉的喉韵

清凉的喉韵是指在喝茶之后,喉咙部位会感觉到清凉舒适,呼吸时还会觉得喉咙至口腔会有舒缓的开阔感。

与甘甜喉韵是因为咽部味蕾捕捉到糖类物质和氨基酸而形成不同,清凉喉韵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

且需要品茶者具备一定的品饮经验和能力,才能较明显地感受到。

润滑的喉韵

茶最初是用作药物,而后才用来解渴。而解渴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喉咙得以滋润,解除喉咙部位的干渴感。

品茗者在感受“润滑的喉韵”时,道理与此相通。

这点在经过存储,有一定陈期的普洱茶中尤为显著。

阻滞的喉韵

阻滞的喉韵与润滑的喉韵相比,是体验截然相反的一种喉韵,是不能带来品饮愉悦感的不好的喉韵。

茶汤流过喉咙时感觉会与喉咙有摩擦,茶汤流动有阻碍和滞缓,不够顺畅。

茶汤流过之后会觉得喉咙难受,有干燥感,强烈者吞咽困难。

▲受潮霉变的茶叶容易出现锁喉

阻滞的喉韵也叫做燥感喉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锁喉”。

茶汤水性太利、滋味苦涩过重、茶叶质量较差、茶叶霉变……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不好的阻滞喉韵。

想要体会、感知茶韵,不仅要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品饮学习,还要多品鉴真正具有喉韵的茶叶,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茶叶知识,方能切实提升自身品茶功力,准确感知喉韵所带来的愉悦的品茶体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秒懂内行人常说的普洱茶喉韵”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27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